欢迎访问港南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今天是
2016年换届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2016-09-26 00:00:00 来源:[db:来源]  作者:  编审:admin  浏览量:13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8月22日在港南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曾健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港南区第四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政协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与2010年相比,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54.7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2.12亿元,年均增长6.5%;财政收入由2.23亿元增加到6.04亿元,年均增长22.1%,高于自治区、贵港市平均增速;固定资产投资由50.07亿元增加到136.88亿元,年均增长22.3%。经济社会呈现稳步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五年来,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法治建设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中国羽绒之乡”、“中央财政生猪调出大县”,荣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市)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林业产业发展十强县”、“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产粮大县”“特色养殖畜牧业先进县区”、“‘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先进单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一)这五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现代农业增产增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62亿元增加到35.82亿元,年均增长4.8%。年粮食生产保持在62万亩以上,中药材、红心火龙果、柑桔、果蔗等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8个,总面积6500亩。农业品牌初见成效,“东津细米”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个,通过自治区富硒农产品品牌认定5个,成为自治区富硒农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基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5户,家庭农场112家。亚计山生态养殖(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四季花田”生态园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被列为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推进会现场点,2016年7月被列为自治区城市工作会议暨年中工作会议视察点,得到自治区彭清华书记的充分肯定。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43.81亿元增加到88.86亿元,年均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2.15亿元增加到19.77亿元,年均增长6.2%。园区工业总产值由40.6亿元增加到58亿元,年均增长7.4%。初步形成木业、羽绒、化工、饲料等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60家增加到86家。木业税收突破亿元,木材加工企业由456家增加到799家,被列入广西18个县域特色产业及品牌之一。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成“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示范点80个,改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95家。南宁百货进驻南湖商业广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595.8万美元增加到 4695万美元,年均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38亿元增加到38.58亿元,年均增长14.8%。第三产业比重由31.4%调整为38.3%,上升6.9个百分点,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二)这五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积极推进港口、交通、园区、城建、农业等领域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累计完成征地2.2万亩,房屋征收15.7万㎡,拆除“双违”建筑面积60.6万㎡。
项目建设有效推进。自治区重点项目二线船闸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8.92亿元,苏湾港口作业区累计完成投资2.47亿元。梧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黎湛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港南段推进最快,得到自治区陈武主席的高度肯定。青云大桥、罗泊湾大桥、南山路、江南大道改造、贵合高速、东环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先后投入10亿元开展羽绒城、皮革城、苏湾木业集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昌桂源、龙军、工商联等标准厂房40万㎡,华强羽绒、史丹利化肥、业成木业、漓源饲料等56个项目竣工投产,年产值达42亿元,创税7600万元。配合市政府完成江南工业园管理体制改革,筹建了港南工业园。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4.6亿元,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整治等五大类项目208个,电站“增效扩容”工程4项,修建防渗渠道445公里,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2014年,成功列入广西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
(三)这五年,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发了南湖商业广场、江南商贸城、港龙湾花园、水岸郦都、港南一号、悦港花园等一批商住小区,新建改建了江一路、江南大道、南二路,完成了区行政中心广场绿化和美化工程。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拓展到1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4万人增加到12万人。完成8个镇的总体规划及751个村屯规划编制,在全市率先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瓦塘、木梓小城镇项目实现开工建设。桥圩镇成为全市唯一列入“广西工贸型特色名镇”建设的乡镇,建成远程教育广场、国际羽绒贸易中心展厅、污水处理厂(一期)等一批基础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纵深推进。累计整合“清洁乡村”、“生态乡村” 等资金1.2亿元,组织实施村屯绿化和乡镇道路亮化、硬化工程。完成自治区级示范村屯绿化165个、一般村屯绿化940个,新塘镇山边村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安装行政村太阳能路灯1279盏。实施“村村通水泥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水库移民等项目947个,硬化道路989公里,村屯道路硬化普及率全市第一。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建成农村沼气池1802座、镇垃圾转运站12座,实现乡镇垃圾转运站全覆盖。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72家,关闭高耗能污染企业52家。扎实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造林8.1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4.2%。公共机构能源建设有效推进,节能改造面积3.54万㎡,人均综合能耗下降15.63%。
(四)这五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建扩建校舍76.7万㎡,港南中学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港南二中建成投入使用,建立了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在全市率先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自治区学校布局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区”。
文体、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84个,农家书屋162家,篮球场354个,村村通、户户通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五届“和为贵·羽之韵”广场文化艺术节和香江端午龙舟节,组织道德讲堂巡回宣讲28场。建成区医疗急救中心,行政村卫生室161个,初步形成“小病不出村,大病分级转诊”的模式,农村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逐年提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通过国家级“白内障无障碍区”验收。
社会治理进一步优化。先后完成了新塘、瓦塘撤乡改镇和航运新村接收工作,率先在廉石社区实行“网格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全市社区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木松岭社区被命名为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新开展“五星文明村(社区)、屯(小区)、户”活动,表彰“五星、三星”村、屯406个,“五星、三星”户1871户,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大对各种违法犯罪打击和防范力度,投入1030万元建成覆盖村屯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天眼”摄像头1658个,率先在全区全面建成派出所综合指挥调度室。加强对艾滋病、精神病等特殊人群的管控。大力开展“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惠民生”活动、书记大接访活动,信访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公众安全感满意度由2013年全广西90名上升到2015年46名。
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向好。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推进企业安标创建40家。挂牌成立区、镇(街道办)两级食品药品监督所,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各项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事故发生起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均比“十一五”大幅下降。
此外,统计、档案、消防、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工青妇、侨联、工商联、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防教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市驻港南各单位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这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991元增加到26093元,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由5642元增加到10543元,年均增长13.3%,连续五年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2.13万人。建成镇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6个,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每月分别提高至400元和230元,并实现应保尽保,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保障性住房325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330户。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有敬老院10所,五保村92个,农村幸福院28家,成立老年协会29个,引进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机构1个。创建“儿童之家”59个,残疾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权益得到保障。扶贫工作成效明显,投入资金4302万元用于产业开发、“雨露计划”、扶贫小额贷款等项目,完成了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实现减贫1.29万人。
(六)这五年,政府建设全面加强
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58项,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公布实施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积极落实“营改增”、“三证合一”及“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8404户,私营企业1756家。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区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34个,进驻率100%,审批事项办结率100%,满意率99.7%。建成村级(社区)政务服务中心167个,基层信息化平台办件达43.6万件,桥圩、八塘政务服务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示范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可颁证42613户。
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84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296件,办结率100%。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行政决策引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环节,并由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先后获得自治区“依法行政先进市县”、“第三批依法行政示范点”等称号。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加强政府预算管理,“三公经费”年均下降5%,推进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港南的发展和变化。五年的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好良好基础的结果,是全区人民真抓实干、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第四届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港南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港南发展的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结五年来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港南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工业兴区、工业强区”发展理念,以二产带动引领一、三产加快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必须坚持把民生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勇于担当解决新问题,善于统筹全局抓落实,努力提高工作成效。这些经验是指导我们做好今后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受宏观环境影响和自身基础条件限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历史欠账多,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不高;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职能仍需加快转变等等,对此,我们将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区迈向科学发展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新跨越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攻坚期。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港南区第五次代表大会,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我区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港南所处的发展环境,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等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分析研判,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提出了“打造贵港发展新一极,建设宜居港南、文化港南、幸福港南”的奋斗目标。区委作出的决策,发出的号召,提出的战略举措完全符合我区的实际和上级的要求,描绘的蓝图回应了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强烈愿望。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区委提出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全力打赢经济翻身仗,实现港南更好更快地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以“打造贵港发展新一极”为主题,以建设宜居港南、文化港南、幸福港南为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建设,实现港南经济社会大跨越,让全区各族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32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840元,年均增长9%;财政收入达12.15 亿元,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达34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70亿元,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3亿元,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338元,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80元,年均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亿元,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561万美元,年均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由24.7:37:38.3调整为 20:40:40。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强化“工业强区”战略,增强县域经济驱动力
认真落实供给侧改革要求,抢抓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开发建设等重大机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大总量优化增量,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行联系挂点精准服务企业制度,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协调和监测分析,帮扶企业破解发展瓶颈问题。重点抓好企业技改和技术革新,支持木业、羽绒、造纸、造船、饲料、化工、建材、农产品等骨干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效发展,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抓好林产品贸易中心建设,举办中国·贵港林产品交易博览会,创建林产品交易产业园,努力把港南打造成为西南乃至东盟地区最大的林产业集聚区;打造桥圩羽绒名镇,规划建设羽绒聚集区。力争到2020年木业和羽绒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全面加强招商引资。改革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招商引资大数据库,搭建宣传推介舆论平台,强化港南记忆,引发企业聚焦港南。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全方位参与国际国内产业重组和分工,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大企业集团以及东部新兴产业市场,着力引进农林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电子信息以及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渠道承接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传统优势产业,创建桂东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化提升投资环境,完善优惠政策和招商机制,强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克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确保项目引得进、能落地、可发展。
加快“两园一带”建设。按照“适度超前、集群发展、梯度推进”的原则,采取“一区多园”的模式,发挥好市江南工业园的平台作用,加快推进港南工业园区、桥圩工贸科技创业园建设,完善路网、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促进木业、羽绒、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沿江产业带规划建设,依托苏湾作业区周边平原地区,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力发展新型机械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盘活皮革城等项目闲置土地,利用园区标房、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辅助材料、物流配送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拓展产业集聚空间。
(二)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大力打造特点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释放农业发展活力和潜力。
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加快完善农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全力配合市产业园江南分园至贵港南高速出口一级公路项目改造,扩建南环路至瓦塘二级公路,新建东环路至东津、八塘至新塘三级路以及桥圩环镇路。抓好病险水库、河段治理、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工程、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坚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加强电网改造,优化输配电网络建设。健全气象、水文、灾害防控体系,增强农业农村抗风险能力。
做大优势特色农业。加强富硒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抓住与澳门商报国际传媒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的良好契机,建设万亩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提升农业品牌效应,推动优质稻、蔬菜、白玉蔗、铁皮石斛等种植标准化和生猪、肉牛、家禽等养殖基地化发展。积极培育桤木、油茶、橘红等用材林和特色经济林,发展林下种养经济,促进林业高效发展。统筹推进自治区、市、区、镇四级农业示范区创建,建立现代农业标准体系,拓展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力争到2020年,全区建成四季花田、富硒农产品种植等2个以上自治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和9个县镇级示范区,农业核心示范区面积达2万亩以上,辐射面积达3万亩以上,全力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实施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农业机械化推广等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创建自治区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示范区,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推进现代粮食储备中心库建设,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冷链物流、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家庭农场突破200家,农民合作社达4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0家。
(三)提升发展第三产业,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充分发挥城市、港口、航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商贸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港南经济新增长极。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全力推进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苏湾作业区、二线船闸工程建设,推动“前港-中区-后城”综合开发。着力打造全市战略性物流基地——苏湾物流园区,建设集林产品展销、原木交易、木工机械及配件展销、期货交易、仓储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贵港现代家居产业城,搭建面向桂东南、辐射泛珠三角和粤港澳最大的商贸物流平台。做好东津港作业区2万亩土地收储工作,将东津港作业区和东津现代物流(保税)园区项目列入港南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推进玉贵梧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生产服务,电子商务、物流等服务业,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及综合服务网络,打造电子商务强区。
提升发展全域旅游业。以“建设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发展大产业”为总体要求,大力培育旅游企业,开发旅游经济。全力做好南山公园升级改造,把南山公园规划建设成为贵港市一张靓丽的名片。进一步深化“四季花田”乡村旅游建设的广度深度,倾力打造成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统筹推进南湖公园、铜鼓湾温泉、亚计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开发建设。加强君子垌客家围屋群、南江古码头等文化遗址和龙凤麒麟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深度挖掘布山文化、南山寿文化、廉石文化以及客家山歌、香江端午龙舟文化等人文底蕴,谋划推进“布山古城”项目建设。整合景点资源做好旅游路线的包装和宣传推介,加快融入高铁旅游带、环北部湾旅游圈,以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努力把港南打造成广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彰显宜居港南新面貌
按照“一核两翼”发展新思路,全力加快“东扩南下”扩容提质步伐,构建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绿色发展城镇化格局。
统筹城乡建设。以打造贵港市重要的商住区和工贸区为目标,主动打好“核心”城区项目攻坚战。大力推进青云大桥、罗泊湾大桥、廉石路、中山南路东侧支路、滨江大道、滨江大道延长线、江南大道东段和西段、同济大道、西南大道等项目建设,打通中心城区“四纵四横”交通路网。加快滨江新区、南湖片区、南山片区、青云片区开发建设,推动八塘镇、新塘镇“两翼”新城区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推行网格化精细管理,合理分布商业服务、生态休闲、生活居住区,完善科教文卫体等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内涵。统筹推进桥圩镇八塘镇“百镇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将瓦塘镇打造成为生态养殖特色镇、将东津镇建设成为稻米加工和对外贸易特色镇、将湛江镇木格镇培育成为乡村旅游特色镇、把木梓镇开发成为矿产品加工重镇、将江南街道办培育成为文化旅游特色区,引导经济和人口向特色中心镇集聚,促进“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城镇化新格局发展。
强化生态保护。进一步拓展和推广“四季花田”乡土特色建设经验,加快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步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完善主要干道、乡村道路绿化及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5.3%以上。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建设,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健全监察和监测网络,组织实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执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制度。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执行“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环评审批制度。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场及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和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五)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六大行动”,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措施,力争到2017年全区5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018年全区9809户贫困户、36756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率先在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对照“十一有一低”、“八有一超”脱贫摘帽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整合各级资源,统筹补齐50个贫困村道路、用电、用水等基础设施“短板”,协调推动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强化政策技术保障。以“一村一品、长短结合”为导向,推广“一十百千万”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百香果、富硒米、番石榴种植,畜牧养殖以及光伏发电等富民产业,帮助群众实现增收脱贫。按照“多元扶持、多向发力”的思路,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实施“雨露计划”,强化技能培训,畅通就业渠道,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救助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凝聚合力精准帮扶。落实领导干部“54321”结对帮扶贫困户责任,深入开展“百企进百村”活动,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实现帮扶全覆盖、常态化。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加强实绩考核问责,健全贫困村退出机制、脱贫摘帽激励机制,深入落实挂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扶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六)持续推动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健全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
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建立“三留守”人员关爱体系,村(社区)“儿童之家”建成率达90%以上。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力争到2020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民办教育、高中教育,建成港南第一、第二幼儿园,港南一小、二小、三小和三中等项目,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自治区、国家验收,让每个学生享有更多更公平的教育服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成区人民医院内科大楼、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确保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厚植港南文化特色,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港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公共体育场、村级篮球场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扶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精品创作,举办富有民族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提升港南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统筹做好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推进智慧城镇、智慧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灾害、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两抢一盗”、聚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平安港南”、“维稳基石工程”建设,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完善人民、行政、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港南,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认真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继续深化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贵港市改革部署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推进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强化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城镇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推进扩权强镇改革。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教育、卫生、人事等领域改革。进一步增强开放带动作用,积极对接南宁、柳州等关键节点城市,加强与泛珠地区交流合作,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健全决策机制。强化普法学法用法,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和推进法制政府建设。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政府法制顾问制度,促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强化权力监督。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监察,推进审计监督,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建设廉洁政府。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扎实推进政府廉政建设,深化纠正“四风”的长效机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确保“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零增长。健全“有为激励、无为问责”制度体系,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创先争优,强化绩效考核,提升行政效能,维护政府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区68万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攻艰克难,奋力前行,为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贵港发展新一极,建设宜居港南、文化港南、幸福港南而努力奋斗!
下一篇: 没有了